據報道: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院丁克博士帶領團隊經過近4年的技術攻關,成功設計和合成了芳基炔類和三氮唑苯甲酰胺兩類Bcr-Abl小分子抑制劑。
Bcr-Abl小分子抑制劑伊馬替尼(Imatinib)已在臨床治療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(CML)等疾病獲得巨大成功。但由Bcr-Abl突變誘發的臨床耐藥已成為當今腫瘤醫學的重要問題。二代藥物尼洛替尼(Nilotinib)和達沙替尼(Dasatinib)僅能克服部分基因突變引起的耐藥,而對Bcr-Abl T315I這一發生率最高的耐藥突變無效。2012年12月,克服Bcr-Abl T315I耐藥的Ponatinib被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(FDA)批準上市,但其對Bcr-Abl E255K/V等P-Loop區突變效果不佳。
丁克等研究發現,芳基炔類和三氮唑苯甲酰胺兩類化合物在多種激酶、細胞和動物模型中可有效克服Bcr-AblT315I突變誘發的耐藥問題。其中,化合物GZD824可以抑制Bcr-Abl WT及Bcr-Abl T315I等耐藥突變體的激酶活性,并對P-loop區突變(E255K/V)等有效,在多種細胞和動物模型中表現出優異的抗腫瘤活性:針對K562、Ku812等CML腫瘤細胞的IC50為0.2~10nM;針對攜帶Bcr-AblT315I突變體的Ba/F3細胞的IC50約為7nM;在1.0~20.0毫克/千克/天的口服劑量下完全抑制腫瘤生長;且具有較好的安全性指標及優異的藥代動力學性質:大鼠口服生物利用度約為48.7%;體內半衰期T1/2約為8~10小時。
目前,GZD824已被確定為候選藥物,正在進行規范的臨床前評價